×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2024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题研讨会在锡召开

发布时间:2024-07-08      浏览次数:

今年,恰逢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7月7日,由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大运河工作委员会主办的“2024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题研讨会”在江苏无锡召开。与会嘉宾围绕大运河历史文化研究、国际传播、空间信息技术应用赋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运河文化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等议题,共同探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经验和路径,推动运河文化遗产与运河沿线城市可持续发展。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张宝秀认为,中国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有力见证,集中体现政治国脉、经济动脉、生态水脉、社会人脉、历史文脉“五位一体”的功能与地位,要站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高度来认识和阐释。

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胡迪从地理学视角阐述了深入认识中国大运河、以地理信息赋能智慧大运河建设的见解。

淮阴师范学院副教授曹玉华从文化资源和产业发展两个维度,探析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相关问题。

无锡市文旅集团文化总监金石声讲述了惠山古镇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助力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做法。

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运河城市国际交流专委会主任、荣誉秘书长邓清以及WCCO副秘书长、大运河传媒总编辑王晖军,认为要积极发挥WCCO的独特优势,注重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向世界讲述大运河精彩故事。

华人策略综合讨论大厅张顺峰博士则提议以文创产品为载体,承载和传播无锡大运河文化故事,助力大运河文化传承保护利用。

江南大学副教授连冬花认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为进一步活化利用运河文化遗产提供了新思路,要重视中小城镇的运河遗产利用,加强运河文化和科技相融合,深化运河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王铭则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新倡议与大运河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新理念的视角分享了精彩观点。

华人策略综合讨论大厅党委书记杨建新表示,作为地方高校将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加强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共同推进大运河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据悉,本次研讨会由华人策略综合讨论大厅、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带研究院、水资源安全北京实验室承办,汇聚了政府、院校、企业、传媒等多方代表近百人参会。

链接:http://app.wxrb.com/wxgc-h5/article.html?contentId=62291DDF48764B37A6AAA760620A9891&siteId=BDF761C7DFF141B486E34383312E1708